第十七章 新聞工作的衝擊
﹙二﹚媒體的生態
台灣從解嚴、開放報禁之後,整個社會鬆綁,傳播業百家爭鳴,造成二波衝擊
。
第一波:第四台的崛起,改變了平面媒體與傳統三台的均勢,也改變台灣媒體的生態。第四台無論一般新聞、體育新聞、國際新聞,都表現得很好,國際體育新聞甚至已做到同步報導,報紙還要隔天才能出來,因此「電視對平面媒體的威脅已超過平面媒體之間的競爭,報紙的最大競爭對手已經不再是報紙同業。」
第二波:網際網路的興起,曾造成鉅大的震撼,現在雖然退燒,這好像發起衝鋒號,第一波的進攻雖然退陣下來,仍然在醞釀第二波的攻勢,何以見得?因為知識經濟的來臨,就是網際網路發展的溫床。
「在今後的市場競爭中,決勝的關鍵因素,不再是傳統的土地、勞力、資本,
而是人才,特別是人才所擁有的最新知識。」高希均先生這一段話,簡言之,就是知識經濟。未來學家托佛勒在八○年代初,就已宣告人類文明進入第三波階段,知識經濟的時代正式登場。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引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機,而微電子、電腦、電信、網路、機器人及生物科技等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著名的管理學大師杜拉克深信,第三波的工業革命,資本家與無產階級將被知識工作者與服務業從業人員所取代。杜拉克說:「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成敗,將取決於知識工作以及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
因此,二○○○年世界資訊科技會議六月十二日在台北舉行,幾乎成為知識經濟的世界論壇。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與經濟學教授梭羅(LESTER C.THUROW)說:「知識經濟,就是誰掌握知識、技術,誰就能掌握經濟動脈,目前全球正面臨第三次工業革命,未來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因此,能夠善用知識、利用知識、創造知識的人才和企業,才是下一波知識經濟的主角。
比爾蓋茲就是知識經濟的翹楚,比爾蓋茲沒有土地、黃金、石油、廠房,卻創造了六百億美元的財富,成為全球的首富。因此,知識經濟的特色就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也就是贏家通吃的年代。未來成功者,將屬於那些能夠應用知識、
善用知識以提升創造力與競爭力的個人與企業。前惠普總裁暨執行長菲奧莉納說「我們不能再從機器的角度看世界,而是要從生物生態的角度來看。新的世界是屬於適者生存的世界,但所謂適者生存並不是指最強的、最有力的企業才能生存,
而是要能適應這個網路時代的才能生存。」
一九六九年,人類登陸月球,網際網路萌芽,一九八九年,全球資訊網(WWW,另譯萬維網)誕生。當年,英國的電腦奇才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連結(Iink)和位址(address),讓網路傳輸資訊更為方便
,就是今天我們知道的WWW。這三個W的誕生,開啟了網路時代,也間接宣告
了封閉式作業系統的沒落。
這三個W的威力,經過了十年的能量蓄積,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南投集集發生了大地震,傳播界也發生了大地震,台灣的傳播界才體認到網際網路的威力,新聞工作者也才意識到封閉式作業系統沒落的壓力;老闆有了生存發展的危機,員工有飯碗保與不保的威脅。
網際網路的威力如何呢?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前總裁亞泰利甚至將它與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相提並論,認為二者都有無限的潛力。他說:「網路虛擬世界就是新發現的第七塊大陸。」
網際網路的威力一度對大眾傳播界造成很大的衝擊,在資訊網路電信化、傳播網路雙向化、電信網路多媒體化的大媒體潮中,大家都在對第七塊新大陸進行探險與摸索,到底網際網路的發展,會將我們帶到什麼地步,現在恐怕言之過早。
這一波的網際網路浪潮,經過明日報的試驗,證明是失敗的,詹宏志自承是錯誤的號召,不過他當初是抱持這樣的信念的:
「歷史上曾經有無數個轉角,轉過路口就是另一個景觀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新舊『典範』交替的時代,一個新時代正悄悄前來。
它將改寫我們熟悉的組織、工作、態度與生活,它將重新定義力量、成功與英雄,它的明字就叫做『數位時代』。」
數位時代,重新定義力量、成功與英雄,先驅者詹宏志在這個歷史的轉角,並沒有成功,雖然有人認為新經濟已經泡沫化,或許新經濟還沒有真正誕生。
傳統媒體面對網際網路的挑戰,正如「在溫水中逐漸適應的青蛙,如何在水滾沸之前跳出鍋子?」同樣的,大傳人在面對新經濟時代,如何在水滾沸之前跳出鍋子呢?
以現今的學校教育,都無法落實,獲得傳統媒體的肯定,在面臨新經濟時代,強調資訊化、知識化、國際化、走向多媒體的時代,大傳人要如何應變,自我定位呢?
公告版位
我目前是校園記者,我想要用我的文筆,讓大家知道,很多校園的事情。
- May 06 Tue 2008 18:15
第十七章 新聞工作的衝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